作为学校本科生境外访学奖学金项目资助对象,365上市公司德语2021级本科生吴月贤于2024年4月至10月在德国奥尔登堡大学进行了为期半年的交流学习,用六个月时间绘制出一幅跨越文明边界的精神图谱。在德期间,吴月贤以“人文图鉴行走者”的视角,通过五大维度记录跨文化交流的生动实践。
Fremde sind vielleicht Freunde, die wir noch nicht kennen.
(陌生人也许是尚未认识的朋友。)
在德国的四个月,我像行走在一本鲜活的人文图鉴中。游历各处,翻开的每一页都记录着不同生命绽放的姿态。一幕幕曾以为平凡的相遇,经过记忆的发酵,竟足以让陌生土地变成我精神世界中不可缺少的回忆宝库之一。
这段旅程让我明白:世界的丰富不仅存在于壮丽的风景中,更藏在每个普通人对生活的赤诚里。交换生活,是一面镜子,照见人类共有的温度与坚持;所谓缘分,则是一种动人的魔法,用瞬间的相遇,让拥有着不同颜色和气息的灵魂交汇。
慕尼黑王宫
一、初遇的温情:打破陌生的桥梁
抵达德国的第一份温暖来自奥尔登堡大学的对接同学。从火车站到学校的路上,两位同学不仅帮忙搬运行李,还贴心准备了欢迎礼物。当发现我的手指受伤后,他们果断调转方向前往药店,向药剂师说明情况并帮我处理伤口。这份细致入微的关照贯穿了整个交换生活——公交站台上,一位揽着法棍和鲜花的女士主动询问我和朋友是否迷路了,需要帮助;深夜转车的火车站月台,两位土耳其小哥怕我们冷,带我们去暖和的地下通道;慕尼黑大教堂里的墙上,放置着印制不同语言的祝福卡片。消融文化隔阂无需宏大叙事,恰是不假思索、不求回报的善意最直击人心。
二、坚守的力量:时光淬炼的匠心
法兰克福农贸市场的“香肠女王”用三十年光阴诠释了何为职业信仰。她总是挺直腰板站在摊位后,将每一根香肠的包装系成精巧的蝴蝶结。即便在顾客排队的忙碌时刻,她仍会耐心又细致地切着热腾腾的香肠。这份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,在文化节的话剧演员身上得到另一种印证。当台下观众寥寥无几时,他们依然用饱满的情绪演绎每一句台词,仿佛空荡的剧场座无虚席。
原来真正的热爱,是即便无人喝彩也要做到极致。
法兰克福香肠女王
法兰克福文化节话剧
三、文明的共振:跨越国界的音符
维也纳市政府前的韩国乐团用公益演出编织文化纽带。他们身着白色T恤哼唱轻快的流行音乐,却在曲目间隙穿插德国民谣的即兴改编。不远处的维也纳地铁站里,女歌手演唱的旋律与“音乐之都”的底蕴相映成趣——路过的上班族会放慢脚步,白发老人从口袋掏出硬币轻轻放入琴盒。这两处场景形成奇妙的对照:前者是精心筹备的文化对话,后者是街头自发的艺术共鸣,共同印证了音乐超越语言的力量。
韩国乐队公益演出
四、历史的具象:移民潮中的生命印记
不来梅移民博物馆的参访成为理解德国的关键一课。非裔移民教授带领我们进入船形的博物馆,凝视展柜里的旧物:磨损的行李箱、泛黄的移民文件、锈迹斑斑的厨房用具、布满岁月痕迹的婴儿襁褓。
移民史突然拥有了自己的呼吸,它不再是教科书里的文字和数字,而是千万人用体温沸腾的生存史诗。那些沉默的旧物构成了一部无需文字的自传,诉说着背井离乡者的坚韧与希望。
不来梅港移民博物馆门票和宣传册
不来梅港移民博物馆
五、差异的共舞:餐桌上的文化拼图
周末的同学聚会热闹非凡。蒙古同学用自己的名字解释游牧民族的文化和对孩子的期许,希腊同学带我们唱起故乡的歌谣,德国室友展示家乡节日游行的照片。而我播放起邓丽君的《月亮代表我的心》,给大家解释中国人对月亮独特的情感寄托。
这些无需酒精助兴的深夜长谈,让跨文化沟通变成具体可感的场景——我们分享的不仅是食物与故事,更是对彼此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的真诚好奇。
归国后整理手机相册和纪念品,我发现自己收藏的不仅是明信片和车票,夹在笔记本里边缘已卷曲的教堂祝福卡,沾着那天的雨渍的移民博物馆门票存根,更珍贵的还有不可复制的温暖经历。
这些物品和点点滴滴的回忆告诉我:那些曾以为擦肩而过的缘分,实则是命运馈赠的认知礼物。当我们认真注视和倾听每一个具体的人,所有文化的隔阂,终将在人性的共鸣中消融;不同的灵魂,终将在友善的交往中彼此辉映。
文字:吴月贤
图片:吴月贤
责任编辑:李哲
审核:朱正中